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在崂山区,一场关于厨余垃圾的“绿色革命”正悄然发生。从分类投放、专业回收到资源化利用,曾经的废弃物如今化身有机肥料,重返土地滋养万物。今天,我们走进崂山区的垃圾处理一线,看他们如何用科技与智慧守护城市的绿水青山。
北村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位于北村农贸市场旁边,每天上午十点多,环卫工人徐连玉都会拖着两个大垃圾桶去市场上转一圈,寻找一些特殊“原料”。
北村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环卫工人徐连玉说:“这是北村农贸市场刚收的菜叶、蔬菜、果皮,大约每天收两至三桶,400kg上下。”
以前北村农贸市场附近产生的烂菜叶、果皮都是由厨余垃圾车拉走,进行无害化处理。自从有机站建成之后,会被集中运送到这里,通过一台大型处理设备获得“重生”。
崂山区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曲训飞说:“厨余垃圾投放到机器后,经过粉碎、加菌、烘干发酵,最终变成有机肥料。”
整个处理过程仅需48小时,全程自动化、无异味,最终产出的有机肥料细腻均匀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生产与绿色循环。这套处理系统也成为许多学生直观了解环保、认知“变废为宝”的科普窗口。
崂山区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曲训飞说:“现在我们崂山区共有两处垃圾分类实践基地,一处位于北村农贸市场内,另一处位于石老人海水浴场。我们北村这一处主要是以实践参观为主。石老人海水浴场主要是以科普讲解为主。截止到目前为止,这两处科普基地接待学生人数超过1万余次,让学生对垃圾分类有了一个更好的了解。“
规模更大的转型发生在沙子口街道。2023年完成升级改造的这处前登瀛垃圾转运站,新增了一台厨余垃圾的处理设备和自动上料系统,处理能力和效率都有了显著的提升。现在沙子口街道每年处理的厨余垃圾大约在2100吨左右。每年厨余垃圾转化的有机肥可以达到300吨左右。
沙子口街道前登瀛垃圾转运站项目经理 董冠宏说:“现在我手里拿的就是我们厨余垃圾处理完之后产生的有机肥料。它现在处理完之后的成分和咱土地里的泥土成分差不多,很接近。而且它里面含的氮、磷、钾有机物质比我们传统市场上采购的化肥含量要更高,使用起来效果也会更好。”
除此之外崂山区还在多个社区开展厨余垃圾就地堆肥等活动,鼓励居民将菜叶、瓜果皮等单独收集,加入酵素制成有机肥料。
沙子口街道垃圾分类宣讲员 张峰说:“我们搞的活动就是请居民用厨余垃圾来进行兑换有机肥。大家可以回家种花,通过这种方式来宣传推广垃圾分类活动。希望大家人人参与。”
从厌弃的垃圾到珍贵的资源,崂山区用技术创新打通了垃圾分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,正汇聚成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力量,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“崂山实践”。